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

黃斑部病變

說明
  初期的黃斑部病變患者只覺得看起來暗暗的,好像老花眼看不清楚,慢慢地,視野中央變成灰灰黑黑的好像白內障,約有兩成的人會黃斑部出現新生血管,影像就會扭曲變形,直線成了波浪狀,到了新生血管出血或滲出物佔據黃斑部,傷害到感光細胞,那塊黑影像就成為一大團,有點像看日全蝕,只能瞇著眼睛用眼角餘光去看東西,到最後甚至看不見,完全失明。
可能原因
  近視超過800 度的患者容易從眼睛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新生血管,造成黃斑部出血或是擋住黃斑部中心,嚴重損傷視力,高度近視引起的黃斑部病變是造成失明的主因。強光直射眼睛容易造成疲勞,而且慢性長時間的強光直射眼底,會形成黃斑部的水腫發炎,而且累積的光能會產生自由基,破壞正常的黃斑部組織,造成黃斑部的永久病變。

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

蛋雞的產蛋能力與其產蛋生命週期有多長?

  從據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近年統計資料顯示,每隻蛋雞每天約產0.7~0.8粒蛋,換算下來一年約產260~280粒蛋左右,換算成小時數,即大約每28小時產下一粒蛋。當然,該數據只是概估值,蛋雞的產蛋率還是會隨品種、飼養型態、氣候環境等不同,而有差異。
  至於蛋雞的生命週期,一般而言,從產蛋開始算起,到第400~450天左右,除非提前採取強制換羽等特別手段,去重啟產蛋循環,否則蛋雞就會因為生不動了而被淘汰。

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

找到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,才有可能治本

  當醫師告訴你有「自律神經失調」,他很可能開給你一顆紅色的圓形小藥丸(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),再加上一顆粉紅色橢圓形藥丸(短效抗焦慮藥,俗稱鎮靜劑)。請記得,他只是開藥讓你覺得好一點,只治標一點都沒治本。

  所以為什麼我這樣說?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現象,一些症狀,而不是一個診斷的病名。所謂抑制交感神經藥物,基本上也只是減少交感神經的作用,主要是讓心跳慢一點,血壓低點,並不是真正的治療。真正的治療要找到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,像甲狀腺亢進、焦慮症,才能治到本。

  自律神經系統其實只是傳令兵,生病的機率甚至比自主神經系統低,除了像手汗症之類的,其實很少出問題。所以我們講的自律神經失調,其實往往是有可能去調控,或影響到自律神經的部分出問題。

  中樞神經系統(包括腦部及脊髓)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,透過各種感覺神經接受來自身體各部位的訊息,經過反射或複雜的處理,再把訊號傳到身體其他部位去執行。有兩個系統來執行這些命令:自主神經系統及自律神經系統。

  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是我們的肌肉,是可以透過我們的思考可以去指令、控制的,主要是透過運動神經元經是由無數的神經細胞(神經元)與神經纖維集合而成。神經纖維被神經束膜包覆成束狀,稱為「神經纖維束」,數條神經纖維束與動脈、靜脈再被神經外膜包覆,形成一條神經,遍布全身。放大來看,神經細胞是由細胞體及從細胞體延伸出去的神經突起組成,長的突起稱為神經纖維(軸突),短的稱為樹突。)

  自律神經系統控制的則是我們的器官,包括分泌腺、心、肺、胃、腸等等。這些平常不為我們的意識所知覺,其運作除非經過特殊訓練,也不受我們控制。舉例來說,病人常問我心悸是甚麼?一般來說我們是不會感覺到心臟在跳動的,當你覺得心臟跳很快獲很大力時,那是特殊狀態,就叫心悸。你很難當下令它跳慢一點或小力一點,即使受過特殊訓練也需要一小段時間。

  

圖二就是自律神經系統大概含括的範圍,請注意到及髓的上方連接腦部,所以訊息可以直接從脊髓直接到器官,像腸胃有食物會增加血液供給跟蠕動;但也可以因腦部的狀態而影響器官,像緊張時心跳加快、冒汗、頻尿。

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

身體除濕開始

  薏仁性味屬於甘淡微寒,體質虛寒的人不要喝太多,一週喝1-2次即可;孕婦想吃薏仁之前應先詢問醫師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,有研究報告指出薏仁其性滑利,能促進子宮收縮,對子宮肌有興奮作用,因而有誘發流産的可能,尤其是曾經流產的孕婦。
生薑紅茶
  屬於體質較虛寒的你,最近戶外因季節悶濕,一進辦公室內又遇到冷颼颼的空調,時常流鼻水,容易感冒,每到下午頭重昏沉,特別疲倦想睡,此時不妨來杯生薑紅茶,從家裡帶切好的生薑片2-3片(建議可以連生薑連皮洗淨一起泡,利水消腫功效更強喔!),加入茶包泡好的紅茶中,可以有效的禦寒去濕氣。
●蛤利冬瓜薑湯
冬瓜偏寒可利水,生薑偏溫也有去濕的功效,一寒一熱恰巧平性,無論寒熱體質都適合,不敢直接吃薑的你喝湯也有效喔!
●耆朮消腫飲
材料:黃耆2錢、白朮2錢、甘草1錢、茯苓2錢、陳皮1錢
作法:將藥材洗淨,包入過濾袋以便重複回沖,置入保溫杯中,沖入沸水800cc,悶泡20分鐘後即可代茶服用;另法可將藥材放入冷水煮沸後再以小火煮15分鐘,功效加倍!
功效:健脾益氣,利水消腫
適用對象;下半身或臉部容易水腫、容易發胖、時常感到疲倦無力、大便偏稀軟

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

濕氣

  大家都會發現,一到夏天很多人就會全身困乏,食欲減退。這是因為體內「濕氣」在作怪!而且空調房,冷飲,甜食等環境和飲食更會加重體內濕氣,這對於正在生長髮育的寶寶極為不利,因為中醫認為,「濕」是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。
中醫認為「甜膩化濕」,意思是甜膩的食物比如各種餅乾、蛋糕之類的甜食,以及肉類等油膩的食物,容易轉化成體內的濕氣,從而滯留在體內。
 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:「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。濕性黏濁,如油入面。」意思是濕氣很難祛除,不僅如此,濕氣還是無孔不入的,它極易跟其他致病的邪氣組合,比如寒濕,濕熱,風濕等。因此我們要做好與濕氣打持久戰的準備,從每天的飲食與起居中與之作戰,將其殲滅!